江苏昆山的朱女士和丈夫因疫情原因滞留上海,13岁儿子独居家中66天,并照顾了一猫一狗。5月6日,全家人在小区楼下团圆时,朱女士感到“儿子肉眼可见的胖了”。
2月28日,朱女士陪同身体不适的丈夫从江苏昆山来到上海的一家医院住院治疗,此后阴差阳错,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回到昆山,只能留13岁的儿子一个人待在家。
朱女士回忆,儿子独自在家的头半个月,也就是昆山家中实行封闭式管理之前,如何吃饭是孩子面临的最大的问题。“那段时间,儿子可以自己去楼下早餐铺解决早饭,或者在家喝牛奶、吃鸡蛋、蒸玉米,等到了中午和晚上,我就帮他点外卖。”4月8日至4月25日,朱女士家所在小区实行封闭管理,眼看着点外卖变得困难。在跟儿子视频时,朱女士没忍住哭了出来。“他特别乐观,还安慰我说‘妈妈你哭什么,有什么好担心的,不会做饭你就教我呗。’”
情急之下,朱女士拨通了小区物业的电话。此后物业工作人员每天为孩子送去爱心盒饭。周末儿子不上网课时,朱女士还会跟儿子视频,教他怎么做简单的饭菜。“好在我之前在家囤了很多物资,像手抓饼、鸡排、鸡翅什么的,有时他盒饭吃够了,就会让我教他怎么做这些食物。”朱女士说,家里还有一猫一狗,这段时间,儿子不仅清理猫砂、遛狗、帮助狗狗洗澡,还把两只小家伙也喂胖了。
5月8日,小区物业唐经理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小区封闭管理这些天,物业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将两盒盒饭送到一楼大厅,再让孩子下来取。4月29日,朱女士和丈夫终于回到江苏昆山,他们在集中隔离点完成了7天隔离。5月6日,俩人顺利回家开始进行居家隔离。在小区楼下,时隔66天,他们和儿子实现了第一次短暂的会面。
朱女士记得,儿子很有精气神儿,还肉眼可见的胖了不少。“我前一天晚上就通知了儿子收拾好行李,接下来这七天他要暂住在同学家。他问问这,问问那,我们简单聊了几句,儿子就开心地说一会儿要去打球,毕竟他好久没这么放飞自我了。”
而上楼打开家门的一瞬间,朱女士傻了眼。“屋子里一片狼藉,无处下脚。”她告诉北青报记者,水池里堆了碗没洗,灶台上意大利面盒子还有乱七八糟的袋子随处可见。眼前的景象令夫妻俩哭笑不得,随之而来的则是阵阵心疼。
朱女士说,“儿子比较懒,在生活上面,有些同龄的孩子会比他做得好,但值得表扬的地方就是,这两个月以来,他把自己的情绪管理得很好。毕竟疫情时期,不会有任何父母愿意让孩子独立生活,以前,儿子最多自己在家待一天,连第二天穿的袜子我都会帮他准备好,现在他拿两套睡衣换着穿,只有下楼做核酸才会穿袜子。而就算这样,我的儿子两个月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还经常安慰我们,他比我想象中要坚强、乐观得多。”文/本报记者 王婧懿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授权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物业